当前位置: 生态系统 >荒漠系统

巴西圣保罗州水土流失治理计划

2014-11-21来源:巴西圣保罗州森林环境保护措施王兰

圣保罗州处于巴西南部面向大西洋,面积约26万km2。位于南纬25°。之间,属于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20℃。年降水量为1400mm, 3月份雨季时期月平均降水量140一210mm,雨季时多暴雨,表层地质为1.5亿一5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层,土质为沙粘土,偶有凸凹岩石。圣保罗州农业、畜牧业自20世纪初迅速发展。圣保罗州地势较平坦,海拔为700-1200m。山脉走向自东北向西南,直至西部内陆,海拔高度逐渐下降,延至巴拉娜河出现丘陵,这一带大片森林随着农业、畜牧业的迅速开发,取而代之的是农田和牧场。植物以常绿和阔叶树以及低矮的灌木为主。森林面积由1885年的85%降到1990年的6%,由于农耕地和放牧场使用大型机械,加之粗放式的经营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土地的抗蚀能力,土壤侵蚀日益严重,仅圣保罗州la内土壤流失量就高达2亿t。在这种状况下,圣保罗州立森林法院制定了防止土壤侵蚀的措施,JZCA制定出《圣保罗州森林环保研究规划)),该项规划于1993年2月开始执行,修订规划于2002年开始,2004年结束。

现研究圣保罗的水土流失现状及其防治对策,一方面在于警示我们不注重生态环境的行为所带来的危害与教训,另一方面,可借鉴巴西防治水土流失的做法,为我所参考。

圣保罗水土流失现状与教训

位于圣保罗州南部的阿古达卡拉流域南北长9km、东西长4km、面积达3500hmz。该流域农田土壤呈面状侵蚀和沟壑侵蚀。丘陵坡降缓慢,流域内海拔高度为609-440m。流域中间的干流平均坡降10°。根据1962,1972,1984,1993年航片可以看出流域内的土壤利用状况与侵蚀状况。

通过航片可以分析出土地利用状况从19621993年由放牧草场转向甘蔗田,草场由当初的79%减少到32%;农田由3%增加到63%。在巴西,将甘蔗制成酒精作为工业原料和汽车原料,随着市场的需求加大,蔗田不断扩大。为了保护按树和松树等森林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法律上规定禁止采伐河道沿岸的森林,森林采伐面积从1984年下降到4%,此后一直维持在这个比例。

各公司采用甘蔗制成酒精,征集了大量农田,并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规模开发。在农业收获期或更换产品期,土壤表层全部裸露,此时极易发生严重的表层侵蚀、沟壑侵蚀。即使采用大型机械设备平整土地,侵蚀痕迹会全部消除,从航片上分析似乎只有很少的侵蚀面积,但实际上已发生了大面积的土壤侵蚀。在试验流域内,一次降雨即会形成数十条沟壑。1993年在试验流域内沟壑长约2.5km,沟壑密度达70m/kmz,其沟壑形态因地形和地质不同而异。附近流域内沟壑密度达1.4km/km2。此类现象已成为巴西的严重社会问题。

巴西的水土保持措施

阿古达卡拉流域90%的土地是农田和牧场,与圣保罗州内陆地带土地利用的比例相同。水土流失成为巴西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对此巴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水土保持措施和财政援助等政策防止水土流失。

1.等高布设地埂

地表被牧草和甘蔗覆盖的地方,地表不易发生面状侵蚀。但当地表径流集中时,就会出细沟,进而发展为沟壑或小河道。为防止地表径流集中产生水土流失,在农田上沿等高线每隔3-5m筑成一个2m高的地埂,巴西称之为等高土垒施工法。

2.沟头防护

在沟壑密集的沟道上游修筑围堰,可以有效地控制沟壑侵蚀的发生与发展。普通农家难以承担修筑围堰的巨额费用,由经营甘蔗田的制糖公司和大地主承担,围堰的泄水渠道用砖瓦和水泥砂浆加固砌成。

3.营造护岸林

1965年巴西制定了森林法,包括河道、水资源、湖泊周边的天然森林保护。对河宽小于10m的河道岸边,要营造30m宽的护岸林;对于10-50m的河道,要营造50m宽的护岸林;对于50-200m的河道,要保证有100m以上的护岸林;对于200-600m的河道,护岸林宽度应大于200m;对于600m以上的河道,护岸林宽度应大于500m。同时还成立了森林警署。

4.道路边坡布设蓄水消能工程

无论是一般道路,还是未铺砌的乡间公路或是斜坡道路,在暴雨时产生的地表径流均会发生水土流失。为防止土壤侵蚀,在道路边坡两侧布置地表径流蓄水池,并设有消能工。将地表径流集中在路边蓄水池,最终导入排水沟。

水土保持研究

1.水土保持机制的研究

水土保持机制的研究主要包括:1)对小流域的侵蚀形态、规模、分布规律的研究;特别是土质、地形、植被、降雨等相关联的研究。2)关于针阔叶树种、牧场、植物栽培等防止土壤侵蚀机制的研究。3)工程治理技术研究,如荒废河道开发工程、沟壑工程等。这项计划由圣保罗森林研究院承担,河道工程多采用石笼加固和护岸;沟壑工程谷坊坝、草皮护坡、草皮铺底及植物谷坊等。

2.森林恢复技术研究

森林恢复技术包括:1)对遭受侵蚀的荒地与河道、湿地等无森林地带的造林技术。2)森林气象条件、土壤变化状况以及环境保护措施技术的研究。从451种树种中,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树种,用于荒地植树,并研究其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开展育苗生产;在荒地上进行自然更新,补种树苗等造林措施;调查现有护岸林、种植地、放牧场及林地内的气温,AO层厚度、土壤密度、pH等数据,研究森林恢复技术所产生的生态学效应。

沟壑工程于1998年完工。此外,试验流域的河岸大面积种植护岸林。2002年调查,沟壑基本稳定,护岸林完全郁闭。